国外传感器网 > 新闻中心 > 写在阿姆河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之际

写在阿姆河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之际


http://www.intl-sensor.com    时间:2009/12/23 13:05:12    点击2995次

土库曼斯坦巴格德雷合同区,阿姆河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第一天然气处理厂。凝聚着万名中土两国建设者心血的天然气,将从这里起程,穿越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霍尔果斯,奔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阿姆河天然气项目历时2年3个月,一期工程胜利完工。热情奔放的阿姆河记录下中国石油建设者的拼搏和荣光。

从不可能到成为现实:535天写下一段石油人光荣的历史

这里曾经是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历史的浩瀚中,尘烟漫卷,一路走来。随着天然气储量的不断发现,这里再次引起世人瞩目。

在阿姆河天然气项目全面启动后,中国石油建设者来到这片被称为世界上最为干旱的沙漠。

按国际惯例,同等规模的工程一般需要4到5年才能完成,而阿姆河项目第一天然气处理厂留给建设者的工期只有18个月。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作为中亚天然气管道的主供气源,根据中土两国签署的相关协议,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向中国提供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这个项目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自出席项目有关合作签字仪式,并在土库曼斯坦接见工程建设者代表,对项目早日建成寄予厚望。

当地社会依托条件差,物资匮乏,对于建设这样的大项目,更是难上加难。面对物资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劣,曾经想在这里合作开发的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相继离开。唯有中国石油人,把这里变成热闹非凡的建设工地。

“人拉肩扛”也要把建设材料送到施工现场,项目建设的决策者如是说。

当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建设者像蚂蚁搬家一样,把一根根焊条和一个个螺母背到工地,点火开焊,让空旷的沙漠变成现代化的工厂和钢铁森林。

踏冰卧雪,风餐露宿。沙海里,顶着狂风,啃着咸菜,嚼着干粮,喝着冰冷的矿泉水,石油人在大漠安营扎寨,犹如星星之火,唤醒了沉睡的巴哥德雷合同区地下的每一口气井。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建设者喊出“宁可两年不回家,拼命也要按时输气到咱家”的铮铮誓言。

“五加二”“白加黑”,是建设者对自己日常工作状态的一种调侃。放弃休息日,起早贪黑成为工作常态。

四川油建参与第一天然气处理厂建设的“女子焊工班”的9名女焊工,成为大漠里绽放的“美丽川花”。刚来时由于条件有限,每天十几个小时工作之后,她们只能用冷水洗澡。刚到土库曼斯坦,姑娘们还没有来得及领略异国风情,就一头扎进工地,一干就是几个月。

在这里,很多故事虽然普通平淡,但是只有你置身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才能体会到平淡后的感人至深。晚上睡觉时,会有毒蛇悄悄地爬进你的房间,毒蜘蛛会在烈日下伸出狰狞的魔爪,地表60摄氏度的高温就连工鞋底也会烤化。更加难以忍受的是寂寞。为了工程建设,很多热血男儿延期休假,一些年轻人没有度完蜜月就赶回岗位。有的同志亲人离去,将悲痛埋在心里。自古忠孝两难全,报效祖国,就意味着牺牲和奉献。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连续奋战十几天,连续工作9个月,超强度、超负荷的工作,使一些同志晕倒在办公桌前,但谁也没有怨言。

践行科学发展观:万名石油人组织起一场海外找气会战

这是一次充分发挥中国石油综合优势的大战役。从项目管理公司到技术服务公司,从海外项目建设现场到国内各个支持中心,大家只有一个信念:按期投产,保证向国脉如期供气。

这是一次对中国石油整体实力和综合优势的检验。从项目立项开始,一些国家的石油公司就对能否按期建成并持续稳定供气持怀疑态度。面对各种怀疑,中国石油的建设者迎难而上,鼓足勇气,挑战自我。

在“同举一面大旗、齐树一项目标、共维一种形象”理念指引下,中国石油参建企业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开始了一场海外石油大会战。

随着气田开发和工程建设的深入,中国石油更多的企业加入工程建设中。国内国外,十几家企业上万名中土员工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坚持技术的高起点,坚持管理的高水平,让工程成为“优质工程、形象工程、友谊工程”成为项目建设者的追求。

为使项目成为两国人民合作的“示范工程”,中国石油集中精兵强将和当今先进的技术与成套设备,还在北京、成都、新疆等地成立技术支持中心。中国石油在技术、装备、人力,以及上中下游、产学研等方面的优势开始绽放异彩。

为加快项目建设进程,仅川庆钻探就投入设备机具1500台套,采用陆、海、空立体运输方式,经过5个国家中转,将建设器具和材料运到现场。

地质科研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冒着高温在沙漠里奋战,勘探出新的天然气储量。合同区内首期供气主力气田萨曼杰佩气田重新焕发青春,储量大增。其他区块勘探前景良好,为稳定持续供气提供了坚实保障。

钻井队伍高歌猛进。通过应用先进成熟综合配套技术,创造包括钻井地质和钻井工程成功率双100%在内的7项新纪录,形成特殊地质条件下9项钻井工艺配套技术。中国石油用技术和实力扬威海外。

在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项目建设管理独特的运作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确保将合格天然气如期输送到中亚天然气管道,阿姆河天然气公司积极推行“PMC+EPCC”的“全面介入式”管理模式,推动工程建设持续提速提效。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有参建队伍相互融合,互相支持,统一指挥,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佳绩。

上万名建设者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上千辆车和施工机械每天不停地运转,安全管理难度超乎想象。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紧迫的工期,都对安全管理提出挑战。“安全为天”、“不破坏每一处环境”,成为石油建设者的不懈追求。在这种理念引领下,截至目前,阿姆河天然气项目取得了4260万安全人工时的佳绩,创造了中国石油海外项目安全人工时的最高纪录。

由川庆钻探公司承建的第一天然气处理厂是阿姆河天然气项目的关键工程。地处沙漠的这座现代化工厂成为土库曼油气工业的新地标。

如今,这座现代化的天然气处理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森林”。占地近80万平方米的第一天然气处理厂使用钢材1.35万吨,安装设备1.5696万台套,焊接焊口16.6万道,铺设工艺管道320公里、电器仪表电缆1558公里,为中亚地区天然气处理厂工程建设规模之最。项目建设高峰时期,参建中土两国员工达1.5万人,工程量之大、建设速度之快成为国内天然气处理厂建设之最。

从建设之初,项目建设就经历各种严峻的考验。面对一个个突发事件,建设者沉着应对。2008年年初,阿姆河右岸遭遇50年不遇的超低温天气,严重制约前期设备机具动迁,并对现场勘探开发及地勘工作造成很大影响。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多家供货厂商资金不足,正常的供货周期受到影响。

这些突如其来的困难没有阻挡住建设者前进的脚步。不讲条件,延期休假,周密部署,抢工期,按期投产不动摇,中国石油建设者在海外创造出“中国速度”。

提速,再提速。在这里,和时间赛跑成为实现如期投产送气的唯一选择。

由于生产资源缺乏,工程需要的水泥、砂石等材料需要从400公里以外的地区或国外采购运输,其他工程物资必须全部从国外进口。就是在这种困难条件下,输送建设物资1.4219万节车皮,动迁各类大型设备2591台套,物资动迁量为土库曼阿姆河右岸火车站15年累计卸货量的总和。其中,90%的物资来自中国。

在工程最为艰苦的时段,项目建设者抢进度更保质量,全面实现质量、安全管理目标。安排六道质量检查防线,确保工程质量一流,开车一次成功。

为确保送气一次成功,积极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多次邀请国内专家到现场检查,开展各种演练,实现项目快速、优质、平稳推进。

西南油气田公司承担第一天然气处理厂的生产。公司派出技术精湛、作风顽强的操作队伍。在中土两国操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2月1日,合格天然气正式进入中亚天然气管道。

进入下半年,捷报频传。第一天然气处理厂提前2个月实现机械完工,10月29日第一口气井投产,11月22日成功生产出合格商品气。

随着一个又一个喜讯的到来,阿姆河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将展开新的一页。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友谊工程树起合作典范的丰碑

2008年8月29日,胡锦涛主席在土库曼斯坦访问期间对中国石油做出指示:加快项目建设,加大公益事业投入,实现按期投产,构建项目建设与资源国社会和谐。

中国石油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项目建设进程中,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受到广泛欢迎。

阿姆河天然气项目启动以来已为当地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为阿姆河项目间接提供服务和参与建设的当地公司有几十家,有力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中国石油企业还将爱心带到这里。

土库曼纳巴特市棉织品厂是一家残疾人企业,有40多名残疾工人,生产棉被等产品。虽然产品质量很好,但是因为市场有限,销售成为难题。来到土库曼的中国石油企业获悉他们的困境后,主动在这里购买棉被和其他棉制品,使原本生意萧条的工厂焕发生机。列巴普州残疾人联合会主席恰列耶夫告诉记者,非常感谢中国石油企业购买他们的产品。他代表这些残疾人感谢中国石油,祝愿中土天然气合作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2009年10月19日,中国石油首个海外“蓝领员工”培训中心——川庆钻探公司土库曼分公司培训中心在土库曼纳巴特市正式挂牌。据了解,这个培训中心启动后,先后举办语言、HSE、钻井技能等多项培训,培训各类人员1.6万 余人次,当地员工参与培训超过2/3。培训中心成为中土两国人民建立深厚友谊、传播文化的一个载体,成为中土友谊和合作的新桥梁。

随着项目建设不断深入,向当地员工传授技术成为在紧张的施工任务中又一项艰巨任务。2009年6月25日,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在第一天然气处理厂施工现场调研时,看到正在现场学习焊接技术的土库曼员工时说,中国石油员工不仅要把处理厂建设好,还要为当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蓝领”工人。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已为当地培养焊工、钻井工、电工、钳工等技术工人3000余名。

农业种植技术成为广袤大漠里一道亮丽风景。在合同区内,一座占地百亩的“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川庆钻探土库曼分公司从四川农科院引进无土蔬菜栽培技术,种植南瓜、辣椒、苦瓜、白萝卜等十余个品种的蔬菜。他们要将这里建成“示范农场”,向当地人传授种植技术。据了解,在土库曼纳巴特市的先期蔬菜试验基地已收获各类蔬菜30余万公斤,不仅满足了石油建设者的生活需要,还培养了当地60余名种菜能手。当地群众学习种植技术,在自己家的地里第一次种上“苦瓜”等土库曼“新鲜”的蔬菜品种。

学技术、交流文化,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使得中土双方员工关系融洽,其乐融融。

已经能够教当地员工汉语的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土库曼员工尤素普和谢尔达尔告诉记者,土库曼纳巴特市一年多来变化很大,过去最高的建筑只有5层楼高,现在11层楼的建筑已经开始建设。中国石油来了之后不仅提供了很多岗位,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能够在中国石油工作,感觉特自豪!

不仅如此,今年开始,阿姆河天然气公司还启动留学生5年滚动培养发展计划,每年选送20名土库曼学生到中国石油大学学习。今年11月15日,首批16名学生已经来到北京开始了学习生活。届时,100名在中国学成归来的土库曼留学生将服务于中土两国石油领域。

为当地提供先进的医疗器材,解决土库曼人民的生活急需,改善周边的生活环境,修路筑桥,一件件好事、善事,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留在这里,生根发芽。

据统计,中国石油自阿姆河项目启动以来已先后投入725万元用于履行社会责任等方方面面,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外资企业。
 

相关关键词:
气体分析仪
国外传感器网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By WWW.INTL-SENSOR.COM All Right
业务咨询:010-67152280/67114885/67124125
客户服务:pcb@intl-sensor.com  物联网技术支持:pcb@intl-sensor.com
京ICP备0700071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