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传感器网 > > 数控时代仍需要“工匠”精神

数控时代仍需要“工匠”精神


http://www.intl-sensor.com    时间:2010/9/13 11:42:23    点击1647次

7月8日,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58名员工启程远赴德国希斯公司培训3~6个月。这58人中有储备干部、技术人员和一线骨干,据了解,这是沈阳机床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外培训。

  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的把人送出国培训,沈阳机床集团的副总经理孙存君向记者道出原委:临行前,公司高层也特意为出国培训人员举办了欢送会,并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不仅要学到人家先进的理念、技能和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是回来后能影响周围更多的人。

  孙存君非常推崇德国的“工匠”精神。他告诉记者,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说劳动者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注入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之中,使产品成为作品,成为艺术品,是劳动者的才能与智慧形象化、物质化的一种精神。而这同时也是一种可贵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产业的振兴起着重要作用的精神。孙存君还告诉记者,德国的企业大多数规模不大,但却能在某一领域做到最好,这背后是企业文化的支撑。而德国机械制造业之所以出色,德国机械产品之所以是“高品质”的化身,更是都源于其制造者怀揣着一种“工匠”精神。

  在沈阳机床,记者听到一个从德国传回来的故事,事件的主人公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58人中的一员,他的名字叫薛华,是沈阳机床集团中捷机床车间主任助理。

  到了德国希斯后,他被安排到车间实习,加工的第一个零件就是一个两头阶梯台阶的小轴,外圆和长短尺寸的公差都是0到-0.1.

  这对薛华而言似乎太简单了,他很快就加工完成,然后交给老师准备做下一个题目。但令他奇怪的是老师量完后却没有给出另外的安排,而是又给了他一个轴,让他再做一遍。

  通过翻译,他问老师:“我上一个零件加工不合格吗?”

  “合格,但不完美!”这是老师的答案。

  “完美?怎样叫完美?”薛华边琢磨老师的意思,边拿着工件往回走。这次他取了中间差-0.05,加工的过程也比上一个要费劲许多。

  当薛华把加工好的工件再拿给那个洋老师检查时,洋老师很高兴地表示,这就是他想要的产品,并告诉他:“我们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要追求完美。”

  合格,但不完美。简单的话表达出的是德国对制造工业近乎苛刻的追求。

  这个故事教育了薛华也影响了记者。其实,无论制造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如何进步,工匠的技能和价值观是不会因此而动摇的。

  作为工作母机,机床制造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如果能从中确实体会到劳动者追逐梦想的乐趣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当前,计算机技术促进了制造业自动化的发展,大幅缩小了生产周期,同时也为客户提供了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并激励了收益良好的经营体系。但是,这些高技术和优良体系的核心--具有真实本领的人的技能往往被人忽略了,这似乎是从2000年以后,世界很多国家都面临新老更迭、老技术工人退休的浪潮。很多企业为如何传承固有技术而大费脑筋,因此有了聘请老技能高手带新人的做法,并大力培养接班人。

  上海机床的石光曾感叹说,国内机床行业现在的技术能手的水平还比不上上世纪80年代的工人。

  虽然时代在变迁,生产仍离不开人。德国的“工匠”精神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尤为重要。


下一页:美国人的纳米净水工厂更加节水净水

相关关键词:
数控时代
国外传感器网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By WWW.INTL-SENSOR.COM All Right
业务咨询:010-67152280/67114885/67124125
客户服务:pcb@intl-sensor.com  物联网技术支持:pcb@intl-sensor.com
京ICP备0700071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00113号